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官方微信 开启辅助访问
注册忘记密码

深圳特区便民网为用户提供及时的沟通交流平台,内容覆盖港澳台、深圳圈子、中国黄页、离岸问答、外贸圈子、软件下载、租房、招聘等,微信扫码登录发表所见所闻

扫码登录深圳特区便民网

三访诗人曹谷溪

2019-9-26 11:53| 发布者: Flora| 查看: 200| 评论: 0

摘要:   来源:文学陕军(微信公众号) | 李培战高原吐“山花”,路遥正当年——访著名诗人曹谷溪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数千年来弥漫着浓厚而又独特的文化色彩,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长城、轩辕黄帝陵相聚于此 ...

  来源:文学陕军(微信公众号) | 李培战

高原吐“山花”,路遥正当年

——访著名诗人曹谷溪

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数千年来弥漫着浓厚而又独特的文化色彩,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长城、轩辕黄帝陵相聚于此。这里钟灵毓秀,曾走出过无数英雄儿女,曹谷溪老师便是其中一员。

2018年底,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陕北的天已出奇地冷,延河仅存的一掬水也无法征服这天寒地冻,河水结成了白亮如玉的冰带,驻足眺望,犹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在河道里匍匐前行。电话里约定后,以文学的名义,我终于和仰慕已久的曹谷溪老师得以相见。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段民谣,在陕北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曹谷溪老师就出生在清涧县郭家嘴村,想必老师也曾睡过那冰凉光滑的青石板,也曾吃过把青石板当案板做来的饭。

推开门,穿着朴素的曹谷溪老师正迎面走来,他精神矍铄,手里攥着没有校对完的稿件,他的亲切随和完全超乎我的想象。

曹谷溪老师招呼我坐下,一幕幕往事在老师的健谈中娓娓道来。老师自云少年时代便热爱美术,并自学雕塑。后来服从分配,来到延川中学就读,还为学校图书馆建造了高尔基雕塑,此时的他年仅18岁。老师的文学萌芽也从此破土而出,为了读到更多的中外名著,他在延川中学建校期间(夏季)是不回家的,去工地上做提泥的脏累活路,每天能挣到5毛钱,这在当时已经不少了。进入冬季,天气寒冷,工程停歇,他就去学校图书馆整理图书,在没有暖气火炉的艰苦条件里,他要坚持到腊月二十几才回家。初高中期间,老师已博览群书,这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2年,曹谷溪老师中学毕业了。由于家庭贫困,他放弃了参加高考,去延川县贺家湾公社当了一名炊事员。有人戏称曹老是“延川县文化水平最高,烹饪技术最低的炊事员”!他一边端勺把子,一边还要执笔写诗,其中艰难可见一斑。1965年,曹谷溪老师非常荣幸地出席了“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此时的他已是名声大振。

就在文革接近尾声时,曹谷溪老师才真正结交了比自己小8岁、时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路遥,之前他们只是互知其名,并无往来。曹谷溪老师与路遥的人生轨迹是何其相似,同出生在清涧,成长在延川,落脚在延安,都眷恋陕北这片黄土地,都把一生献给了文学。 曹谷溪老师说,他和路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置身于两个不同的群众组织。后来,路遥以群众代表结合为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任职不久,因为参加过“武斗”,被免职。路遥垂头丧气回到了他的郭家沟。就在路遥刚被免职,他的恋人来信,宣布他的初恋失败。信里一句原话是:“癞蛤蟆还想吃天鹅肉。”这样的语言谁能承受得了?这件事情对路遥打击甚大,曹谷溪老师生平第一次看到路遥失声痛哭,也正是此事。回到家后的路遥,一身白衣服,腰里系一条麻绳。问他给谁戴孝,他说给自己……可见,路遥当时几近崩溃。曹谷溪老师开导路遥说:一个男人不可能不受伤。受伤之后,不是哭泣,而是要躲在一个没人注意的地方,用你的舌头舔干伤口上的血迹,然后到人面前去,依然是一条汉子!老师的话对路遥有所触动,毕竟,曹谷溪老师长路遥八岁。其实,曹谷溪老师深深知道,外表强大的路遥,心灵的深处是很自卑的。

曹谷溪老师建议我多读读路遥的作品,如《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那里面有路遥的影子,有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有他对爱情的向往。

当然,著名作家路遥也在文中记叙了他与曹谷溪老师交往的传奇故事:

我和谷溪初期相识在文化革命这幕戏剧的尾声部分。而在这幕戏剧中我们扮演的角色原来是两个相互敌视的“营垒”,漫长而无畏的斗争,耗尽了所有人的热情,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死一般寂寥。文化革命作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结束了,但可悲的是,失败者之间的对立情绪仍然十分强烈,意外的是,我和谷溪却在这个时候成了朋友。把我们联系起来的是文学(这个久违了的字眼)……共同的爱好使我们抛弃了派别的偏见,一起热心地投入到一个清风习习的新天地里,忘却了那场多年做不完的噩梦。(《路遥文集》第二卷469页)

不久,在曹谷溪老师的提议下,有了白军民、路遥、陶正等老师的全力配合,延川县终于有了第一本属于自己的诗集——《延安山花》,谁都没有想到,这本薄薄的诗集在国内外发行二十八万八千册。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习总书记想起了当年的知青岁月,并勾起了他与路遥、谷溪等人同在一起的青春记忆。话及至此,曹谷溪老师显得十分激动,话儿像延河之水滔滔不绝。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习近平40多年前当知青时的模样,他随身军包内装的全是书和厚厚的笔记。谈到习总书记,曹谷溪老师这样说:“我那时担任延川县通讯组组长,近平的房东曾经跟我说,每天早上起来,近平的脸、鼻孔都是黑的,眼眶是黑的,被煤油灯的烟熏黑了,原因是他一晚上都在煤油灯下看书。”曹谷溪老师说,习总书记当年所在的梁家河离延川县城约有25公里山路,交通极为不便,只能靠步行,近平来县城开会或办事,晚了回不了梁家河,他就会找路遥长谈,他们同住一个窑洞,后来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老师还自豪地说, 1975年7月,他给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延安报刊上写过长篇通讯《取火记》呢!该文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创办沼气的现实背景、艰难挑战以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推进过程,介绍了这一能源革命为当时的梁家河大队、文安驿公社、延川县乃至陕西省带来的深远影响, 21岁的习近平从知青岁月时期就努力寻找现实火种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火种的演变过程。

曹谷溪老师年近八旬,生活如此充实,甚至说忙碌,除了要打理好“谷溪书馆”,还要面对众多的来访。老师说他最近头脑发昏,吃药着。年龄大了,精力也有限,一般不接受采访了。名利那些事情,尔格(现在)对他来说,甚(什么)也不是。但有一点,文学创作上若有人需要他的帮助,只要身子骨还能行,他就会竭尽全力,而且是无偿的。

路遥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曹谷溪老师结合路遥的文学创作道路给初学写作的人几点建议。他说:毫不避讳地说,路遥一开始的创作水平,还是很低的。但他悟性很高,一点即通,我们之间毫无沟通障碍。路遥最早的诗作还只是一些打油诗、顺口溜。路遥的成长,至少可以见证一点,没有谁是天生的作家。现在回想起来,我对路遥最大的帮助是推荐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那时我们家汗牛充栋,我常常借给他读。我本身也是个业余作者,尽可能地把我的经验传给路遥,让他踩着我的肩膀上,这样能少走许多弯路,可以走得更高、更远。哎,尔格(现在)路遥是走远了,远得拉不上一句话了。(曹谷溪老师神情凄然)不过,路遥不负众望,他是黄土高原的儿子,是陕北人的骄傲。至于要向路遥学习的地方,很多。我先拉拉(说说)大家不要学的地方,通宵搞创作不要学,吞云吐雾不可取,毕竟生活得有规律。(曹谷溪老师笑了笑)大家得学习路遥对待文学的态度,心要虔诚,不为名利所趋,是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向往文学;二来要能吃苦耐劳,文学创作是一件很复杂、很繁重的事情,说到底是一个人的事情,得做好吃苦的准备;三,要阅读大量的名家经典作品,中国的看一些,国外的也看一下,取长补短,方为己所用,多写练笔,找比你强的人反复修改;最后,还要学好传统文化,那里面有大格局、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提升个人修养,扩大格局,格局大了,文章就做大了。

老师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有人性美丑的描写,要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展开,必须有时代的担当,还要写出大格局。否则,就是一张张废纸。这些是最基本的。好的作品会超越生命与时空,会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难以想象,即将跨入耄耋之年的曹谷溪老师对诗歌、文学、生活的执着与热情丝毫不减当年,这一切都令我感动,催我奋进。

听助手讲,已经78岁的曹谷溪老师依然为陕西文化的发展、文学的传播做着自己的努力。他平时会通过生动有趣的讲座,激励青少年们学习榜样的力量,让大家从家乡的历史风情中体味文化风韵,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启蒙方向,让年轻人们珍惜年华,努力上进,了解知识与读书的重要性。

曹谷溪,一位在文学领域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著名作家路遥的引路人,作家晓雷在《男儿有泪》这篇作品里,详细记叙了曹谷溪老师与路遥的往事,这部作品是我目前读到的描写曹谷溪老师与路遥交往的最好文章,每到动情处,泪湿沾我衣,里面的曹谷溪老师重交情、讲义气,与路遥作最后告别的场景,以及耗时三载,费尽周折,最终将路遥骨灰安葬于延安文汇山上,完成挚友路遥生前遗愿的举动,着实令我感动,令我钦佩。在此,祝福曹谷溪先生海屋添筹,新春吉祥!

(文章首发于《华文月刊》2019年2月号)

人逢喜事精神爽,曹老回信情深长

——再访著名诗人曹谷溪

己亥年正月十四日,元宵佳节头一天,陕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飘着一星半点的雪花,但地面已无雪的踪影,时令到了春天。微风拂面,寒气渐消,带给人更多的是春的气息。

见到曹谷溪老师时,他刚用完餐。招呼我落座后,他问起了“文学内刊”一事,我一脸茫然。他很快将一条名为《文学内刊,写作者温暖的起航之地》的链接发送至我微信。打开看时,我不禁为之一振:

“1972年,作家曹谷溪在陕西延川印出第一份小报《山花》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这朵小花有如此坚韧的生命力,至今仍盛开在黄土地上,成为当地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象征。40年来,她不仅推出了一批本土作家,而且形成了文学精神的传承。”(来源:2018年12月29日中国作家网微信公众号)

这可是《中国作家网》平台,中国作家的主阵地。万万没想到,时隔多年,作家曹谷溪在陕西延川印出的第一份小报——《山花》,会再度走进全国文学工作者的视线,“40年来,她不仅推出了一批本土作家,而且形成了文学精神的传承。”真是可喜可贺!2018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文学内刊座谈会,给予了文学内刊充分的肯定,也无疑让曹谷溪老师喜出望外。我细读全文后得知,这次座谈会史无前例,而《山花》放在首位提出,令人欢喜。

我本要给曹谷溪老师惊喜的,不料他却先带给我一个喜讯。春节前,陕西省十余名文学青年读了我前两次拜访曹谷溪老师的文章后,对曹老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文学之火已被点燃。于是,一封元宵佳节前写给曹谷溪老师的联名信应运而生了。这便是我带给曹谷溪老师的第一份惊喜。

原文如下:

陕西省十余名文学青年

给曹谷溪老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曹谷溪老师:

您好!

在元宵佳节来临之际,我们来自省内的十余名文学青年联名给您写了这封信,送上我们对您最美好的祝福。

我们在《天人文学》平台上拜读到了数篇李培战老师拜访您、以及您自己的文章,颇为震撼,又心生敬佩。陕北这块土地贫瘠干旱,信天游与苦难一样悠长,您却在这里萌芽并破土而出,您对黄土地的赤诚与眷恋让晚辈们肃然起敬。您年轻时在延川县同几位文学青年创办的《山花》文艺报,她至今仍绽放在我们的心里;一句“工农兵定弦我唱歌”道出了您终生奉行的家国情怀;您与路遥的传奇故事一度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让我们心生敬畏,同时又被您的大气豁达紧紧吸引。我们拜读了您的《人逢喜事忆当年》,深知您度过了一个最愉快的2019年春节,您的挚友路遥被中央评为“改革先锋,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也许您不知道,我们无数文学青年无不为之欢呼雀跃。路遥是中国文坛一个坐标人物,“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已成为我们的人生格言。

谷溪老师,几十年来,您笔耕不辍,创作颇丰。无论是您的诗歌成就,还是您个人的德行节操,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已年近八旬的您,仍在坚持外出讲学传经、参会以及参加诸多公益活动,您的大爱已融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们无法用寥寥数语表达对您老的无限钦佩与祝愿。最后,请我们、您忠实的粉丝们,衷心地祝福您海屋添筹、吉祥安康!元宵佳节快乐!

此致

敬礼!

联名人:(陕西省十余名文学青年)

徐 静 梁 炜 李新峰 党 瑶 景文瑞

康颖第 张 娟 卜文哲 周小良 王小东

刘凯军 杨 刚 樊美康 惠源祥 雷林英

邢根民 郝 菲 李培战(排名不分先后)

2019年2月18日

年近八旬的曹谷溪老师竟一口气读了三遍,读罢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他用手指触摸着红色的信纸,嘴里感叹道:这是他在2019年的又一喜事!我向曹谷溪老师一一介绍了每个署名文学青年的基本创作情况,曹老听后连连说好、好!

曹谷溪老师说,你们这些年轻后生太有心了,让我感动,我得给你们回复一下。

说着便缓缓起身寻找信纸和印章。我担心老师身体吃不消,本想阻拦,但一颗对文学炽热的心,一份关心文学青年的朴素情怀是我能阻挡得住的吗?这是曹谷溪老师带给我的又一个惊喜吗?是的。他拿来纸笔印章,一丝不苟地开始起草回信了。约修改四五次后,让我拿二楼打印。待我看细看曹老手稿时,不由得心里一怔,老师的修改符号极其规范,而且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他对待文字的严谨值得我终生学习。敬畏文字,我是否真的做到?

回信原文:

亲爱的李培战等文学朋友们:

你们好!

在己亥年元宵节前夕,我收到了诸位的信函,非常意外,非常激动!

著名老作家柳青曾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你们说,搞文学创作的人,有几个发了财?升了官?当年路遥要去北京领奖,都没有路费;我们之中的许多人想出版自己的文集而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应了陈忠实说的“文学依然神圣”,鼓励而不忘初心,奋力前进。

你们在信中说“路遥是中国文坛的坐标人物”。我完全同意你们的观点,“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已成为我们共同的人生格言!

我虽年近八旬,有你们的鼓励,我一定与你们这些年轻的文学朋友携起手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昌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曹谷溪

己亥年正月十四日

虎头园书馆

我被曹谷溪老师的认真专注感动了。老师的手稿,看着让人心疼。老师说,自打去年入冬以来,感觉身体每况愈下。他说这些话时,我的眼眶泛起热热的,湿湿的东西。这是自然法则,谁也逃不了,他说。

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曹谷溪老师又一次谈到了他的挚友路遥。他说,现在的年轻作者,首先应具备路遥的吃苦精神。这让我想到董卿在颁奖晚会上的一句话: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老师继续说,“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是路遥的人生格言,也是路遥精神最简洁的概括。路遥这种精神,不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会激励人们奋进,激励人们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而奉献!路遥经受过生活的磨难,却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路遥的生命虽是短暂的,但他的精神却是永存的。最近,路遥的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改编成话剧上演,受到热捧,“路遥热”又势不可挡地向我们扑面而来。曹谷溪老师说,社会越发展,越文明,路遥的作品以及他的人生价值,越会显得弥足珍贵。当下的文学青年,应多关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用真情书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命和运。

我带给曹谷溪老师的第二份惊喜是《陕西文学》杂志主编张铖、副主编李印功代表编委会以及广大读者向曹谷溪老师表达崇高的敬意。《陕西文学》杂志赠给曹谷溪老师2018年全套杂志,第一期扉页上有主编张铖、副主编李印功的亲笔签名。杂志社决定从2019年起,每期杂志均赠寄曹谷溪老师,盼曹老指导。曹谷溪欣喜不已,他对《陕西文学》杂志当前的良好发展势头表示祝贺。让我代表他向主编张铖、副主编李印功回谢。

我准备的第三份惊喜是来自《陕西农村网》吴武刚总编和广大网友的亲切问候。曹谷溪老师对《陕西农村网》大加赞赏,他说自己从农村走出来,也一直关注农村,关注农村网,并对吴武刚总编表示感谢。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能占用老师太长时间,正当我起身准备离开时,曹谷溪老师站起来伸出了右手,我连忙伸手紧握住老师的手。他说,李培战,祝你成功!我几乎哽咽着说,我只想祝老师福寿延年。

告别老师后,我的眼泪又来了。他那带有浓厚鼻音的陕北话久久回荡在我的耳畔,鼓舞我不断前进。寻着他的话音,我仿佛又看到了那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仿佛又一次听到了那男女老少都爱唱的信天游。啊!曹谷溪老师,您是山谷中一汪清溪,生生不息地弹奏着动人的曲调!

(文章首发于《华文月刊》2019年3月号)

谷溪书馆忆往昔,路遥精神放光芒

——三访著名诗人曹谷溪

“天之高,地之广,唯陕北”,行走黄土高原,让自己的心灵与这片厚土同步震颤。曹谷溪始终保持着自己对这片土地的赤诚和眷恋。

2019年春节刚过,我就参观了著名诗人曹谷溪创办的谷溪书馆。

谷溪书馆位于延安市虎头园小区一楼。还没等走近,由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的“谷溪书馆”四字匾额早已映入眼帘,悬挂于红墙之上的竖式牌匾,黑底黄字,醒目传神。书馆门口一侧立有两根石柱,顶端刻有雌雄狮子各一,因为几经风雨侵蚀,它们看上去颇具年代,但雄风依旧,炯炯有神的眼睛射出犀利而威严的光芒,仿佛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此地的庄严肃穆。面门而站,左侧有两张极具古韵的石凳,简约大方,我想,这大约是供来访者休息的吧!

“培战,进来。”曹谷溪老师示意我赶紧进去。约定的时间还没到,他早已在书馆里等候。曹老说,书馆总算布置妥当了,你这个后生来得正巧,今天我带你好好看看。他一口浓郁的陕北方言让我倍感亲切。

进门正对面是一张中国风显著的巨幅水墨画,淡雅美观。其上远山近水,帆船游鱼,苍柏荷花,倒影群鸟,皆意境辽阔、各有姿态,“谷溪书馆”字样点缀其间,与其背景相得益彰。久观之,仿佛置身其中,令人沉醉而不能自拔。

曹谷溪老师先是带我参观他旧年的一些照片,其中不乏名人大家,如周总理、史铁生、路遥等人,他都能一一详细讲解,往事也跟着他的思绪一幕幕呈现在眼前。介绍与周总理的合影时,曹谷溪老师深情地说:那是1965年,他被选为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到北京参加全国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全体代表。能和周总理合影,是他一生的荣幸。合影后他非常激动,动情地写了几句顺口溜:红军儿子延安娃,00声里出生,红旗下长大,毛主席给我三件宝,大笔、00杆、锄一把,扛锄我会种庄稼,挥笔满山开诗花,工农兵定弦我唱歌,工农兵爱啥我唱啥。从此“工农兵定弦我唱歌”成了他一生的艺术主张。众多照片中,一个日本学者的名字突然吸引了我,他叫安本实,1988年读了路遥的《人生》后,被高加林的奋斗和纯情所打动,同时非常惊讶于路遥的创作才能。从此,安本实也加入到了“路遥研究”的队伍。曹谷溪老师说,他曾在2012年去日本讲过一次课,就是照片上的安本实先生邀请的。

在书馆大厅展示的报刊杂志里,曹谷溪老师向我隆重介绍了一篇名为《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的访谈录,这是《学习时报》在2016年1月23日对曹老的一次采访。里面谈到,早在1975年,曹谷溪老师就以通讯员的身份采访过习近平,之后写成延川县大办沼气的通讯《取火记》,发表在9月20日《延安通讯》的头版头条。曹老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先是担任延川县贾家坪公社的团委书记,知青一来,县里让他当“知青专干”,以后又调任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与全县插队知青有了更广泛的交往。也正是在那段时间,他与包括习近平在内的许许多多北京知青结下了深厚友谊。在和知青的交往中,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看到了人民共和国的未来。曹老说,习近平1969年初,还不满16岁就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个小山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是啊!习主席念念不忘曾经养育他的黄土地,念念不忘陕北的父老乡亲,说明他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黄土地忠诚的儿子。2015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与上海代表曹可凡聊起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全国热播时说:“我和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路遥和谷溪办《山花》的时候,还只写诗歌,不写小说。”

说到《山花》,曹谷溪老师更是欣喜不已。他带我进入到里面一间较小的房间,房子里放置了两个玻璃橱柜,里面陈列的《山花》杂志封面虽有残缺,颜色泛黄,但保存还算完整,“山花”二字清晰可见。曹老伸手指着橱柜说,这里有我的青春,有我奋斗过的痕迹。“山花”,在陕北也叫“山丹丹花”,是黄土高原上最常见的一种野花。1972年,一群因为热爱而不知惧怕的文学青年,在延川县黄河畔的山沟里,创办了一份油印的文学小报,他们把它叫作“山花”。这群文学青年,以曹谷溪老师为首。上世纪70年代,贾平凹、梅绍静等当代知名作家诗人成名前在这里发表过习作。贾平凹曾称,他第一次看到朋友和谷在《山花》上发表了处女作,“还很是嫉妒了一阵子”。著名作家、陕西省文联原主席李若冰曾说,“《山花》像一颗明亮的星,在延川的上空闪耀。”文艺评论家李星说,《山花》的出现,像一株鲜艳的火红山丹丹花,给中国文坛的天空平添了一丝亮色。2018年12月29日,《中国作家网》平台重新定义了《山花》的历史意义。文章一开头写到:“1972年,作家曹谷溪在陕西延川印出第一份小报《山花》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这朵小花有如此坚韧的生命力,至今仍盛开在黄土地上,成为当地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象征。40年来,她不仅推出了一批本土作家,而且形成了文学精神的传承。”每每读起这段文字,曹老总是热泪盈眶。

紧接着,曹谷溪老师又带我参观了他的书房,用“著作等身”来形容曹老的文学创作似乎程度有点轻了,几十年来,曹老的文学集子早已是他身高的几倍。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些诗歌文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曹老笑了笑说,今天就到此吧!我满怀感激地点了点头。

之后有一日,在曹谷溪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谒访了渴慕已久的延川县路遥故居。路遥,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丰碑。路遥故居,位于延川县郭家沟村,是路遥从童年到青年生活过的地方。来到这里才发现,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小,石碾,碌碡,石板小路,普通的门房,青色砖瓦墙,这一切都是那么平常而又简单。周边全是山,光秃秃的,苍凉悲壮,还有几间在陕北这块土地上随处可见的窑洞。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想,若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来访,定会增添无限趣味,那时花儿开了,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蜂围蝶阵,好不惬意!可我偏偏选择了这个冬春交替的时令,不过也罢,我深知,路遥生前是没有感受过“春天”的,正如他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开头写的那样: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伫立路遥雕像前,一种前所未有的敬重感将我团团围住,或许是文学的力量,抑或是路遥本人的气场。那深邃的眼神,好像诉说着曾经的故事。此刻,他伏案奋笔疾书的样子又一次浮现在我眼前,甚至他那抽烟的姿势,以及他躺在病床上被疾病折磨的可怜相,在一瞬间全都来了。我想,路遥并没有走远,他一直都在。我似乎感受到了他的气息。看!他的嘴唇好像动了,想对我说什么,终于没说。可我已经明了,眼泪也刷刷来了。

路遥,七岁过继,在艰难困苦中读完初中,之后又当过农民,仕途失败继续上学,遭初恋抛弃,婚姻破裂,疾病缠身,英年早逝,几乎所有的不幸都压在了他的身上。贫穷,是路遥对生活的基本认知。可他并没有被压垮。是的,春天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路遥用他毕生的精血完成了诸多令世人瞩目的文学经典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充分展示了他出众的文学才情和不屈的生活态度。路遥和他笔下的人物,都生活在一个平平常常的世界里,他们虽身处逆境,但奋斗不息。人生短暂,路遥总是马不停蹄地往前赶日子,赶作品,结果像夸父一样,道渴而死。又是为了什么?终于,在他的作品里,我找到了答案: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路遥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此中有真意”啊!

路遥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路遥做到了!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谈到路遥,或许他已经成了一种精神符号。人们纪念路遥,就应该继续走入他的作品,发扬路遥精神,积极投身时代并且向奋斗致敬。

三访曹谷溪老师,将成为我文学生涯中的珍贵记忆。曹谷溪老师和著名作家路遥创造的文学精神,将世代成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鼓舞力量!

(文章首发于《华文月刊》2019年4月号)

(作者简介:李培战,80后,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渭南市作协会员。《陕西文学》杂志新媒体责编,《陕西文谭网》主编。作品见《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延河》《陕西文学》《延安日报》《华文月刊》《渭南日报》《微型小说选刊》《石川河》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嗨!您好:
欢迎来到 深圳特区便民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还没有账号请微信扫右侧二维码或QQ登录。注册会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