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官方微信 开启辅助访问
注册忘记密码

深圳特区便民网为用户提供及时的沟通交流平台,内容覆盖港澳台、深圳圈子、中国黄页、离岸问答、外贸圈子、软件下载、租房、招聘等,微信扫码登录发表所见所闻

扫码登录深圳特区便民网

佛系老母亲的幼升小: 什么是给娃最好的起跑线

2019-8-2 15: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 评论: 0

摘要: 刚刚过去的“幼升小”,着实考验了一把中年老母老父们敏感焦灼的神经。我今年也光荣地名列其中。如今的社会,“赢在起点”的理念已经无可救药地深入人心,把裹着尿布、路还走不稳的娃送进早教班也屡见不鲜,幼升小这 ...

刚刚过去的“幼升小”,着实考验了一把中年老母老父们敏感焦灼的神经。我今年也光荣地名列其中。

如今的社会,“赢在起点”的理念已经无可救药地深入人心,把裹着尿布、路还走不稳的娃送进早教班也屡见不鲜,幼升小这件大事不好好谋划一番怎么说得过去?

为了娃有个好前途,家长们十八般武艺全用上,换房、迁户口、各种报班“鸡娃”、冲民办……本该纯真无忧的娃,也被裹挟其中。网上曾有报道,一名5岁男孩由于上课太多导致严重眼疾,险些失明;而我身边,我女儿幼儿园的一个同学因为没有考上民办小学,被家长关在家里骂了好几天。

真的很心疼这一届娃。

相比之下,条件和精力的有限,歪打正着地造就了我这个佛系老母亲。而在娃三岁时接触到的尹建莉老师教育理念,在我此后的育儿生涯里,进一步推动我在“佛系”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

现在,幼升小的尘埃落定,娃的录取通知书到手,我也终于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梳理一番,与宝爸宝妈们分享。

公办VS民办怎么选?

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家长对两种教育体系特点和利弊的认识。一般来说,公办学校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工作,教学目标的设置比较符合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也比较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就我了解到的情况来说,公办学校低年级的作业量一般不会很多,书面作业一两小时可以完成。当然,家长自己的“加餐”是另外一回事了。总体来说,孩子的学习状态有张有弛,比较宽松和愉悦。

民办学校说到底是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它要与公办竞争,必须拿出点特别有吸引力的东西,所以在现行的高考选拔体制下,大部分民办学校都会迎合家长的焦虑心理,教学进度快、难度高、刷题多,不但娃会面临很大的作业、考试压力,爹妈还得搭进去大量的陪读精力。

我有两位闺蜜小蕾和璐璐,儿子同岁,暑假开学后都是小学五年级。小蕾的儿子在家门口的公办小学读书,璐璐的儿子在一所民办牛校。当初一年级的时候,当小蕾儿子还在就着拼音写短句的时候,璐璐儿子已被要求写三四百字的作文。但是刚刚一年级的娃能认识多少字啊,璐璐不得不每天陪上几个小时,不时地给娃指点生字。当小蕾儿子完成作业后的时间用来打球、做航模、画画、研究科学小实验的时候,璐璐为了让儿子追上牛校的教学进度,不得不带着儿子奔波在一个又一个补习班。有一次我们出来聚会,璐璐在拥挤的地铁里还拿背包垫在腿上,逼儿子做题。短短两三年,孩子的近视度数不断加深,人也变得沉默了许多。

另一个事例是我同事林姐。林姐的女儿去年进了初中,是从民办小学毕业后转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办初中的。当时做这个决定颇有些无奈,因为林姐是个单亲妈妈,一个人既要上班又要按照民办学校的“鸡血”标准培养孩子,实在是力不从心。女儿小学毕业时,恰好她升职了,考虑到这份收入对家庭很重要,她决心在工作上多花些精力,于是没有让女儿继续读民办初中。

没想到,这一转带来了意外惊喜。女儿刚进初中时,不知道“劳技课”为何物,因为以前的民办小学功课太紧,根本没开设这种“可有可无”的课。于是她在老师和同学的指点下从头学起,一学期后终于能够有模有样地做出一些小工艺品了,也对劳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给家里做出了很多精美的装饰品。林姐感慨地说,这可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啊,孩子的状态比之前死命刷题的时候有灵气多了。即使她将来走不通高考这条路,我也不担心,这些手艺也够开个工作室了。

举这两个例子,并没有孰是孰非的意思,只是客观陈述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在课程结构、学业压力等方面的差异,如何选择,全靠每个家庭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我的观点是,如果对口的公办学校过得去,家长是普通工薪阶层,又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去“鸡娃”的话,那么公办很合适。我家的情况就是这样,所以我从未考虑过让女儿上民办;反之,则可以优先考虑民办。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已经出台了不少举措,来改变公办与民办教育资源的差异。比如上海市连续两年实行的“公民同招”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办学校对优质生源的“虹吸”效应,同时使很多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提高。今后还会有什么样的改革政策,暂时还不得而知,但大方向已经明朗,那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将成为大势所趋。期待,也坚信,升学政策的改变,最终目的将会指向一个更加理性的教育环境,一个更加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体系。

身边的无数事实也证明,具有中等以上教育质量的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在学生升学率、未来就业方向等方面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孩子的学习好不好,学校固然重要,自身的习惯和努力、家长的正确引导同样重要。

“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

不一味“鸡血”,不过分焦虑,与关心孩子成长、适当“推一把”是不矛盾的。在可选择的范围内,尽量让孩子上一所“好一点”的学校,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这个“好”的标准怎样定义,核心元素是什么?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讲到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原则:幼儿园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我非常赞同。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小学,甚至更高阶段学校的选择。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人品师德,是影响教学活动“产品”即学生面貌的决定因素,教师队伍素质是拉开学校之间好与差的根本因素。

当然,每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就小学来说,因为是正规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我觉得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能力。小学阶段,孩子从六七岁长到十一二岁,这个阶段是他们在学龄前初步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习得规则、学会自律、养成品格、拓展人际关系的时期,对他们成年以后的整体面貌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家庭和幼儿园在这方面最能用力的阶段已经过去,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第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力。从相对松散的幼儿园生活到系统的学科教育,是一个不小的转折,孩子能不能在入学之初迅速地建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带着愉悦、热情和主动性投身学习活动,进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教师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第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加以合理引导的能力。相对于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习惯、行为规范相对整齐稳定的状态来说,小学生刚从无忧无虑的幼儿期走来,会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上课专注力很好,有的听几分钟就要开小差;有的喜欢阅读书写,有的爱好文体手工;有的文静乖巧,像个小大人一样和老师互动,有的调皮捣蛋,老师的话不太听得进去……这些差异,可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基因,可能是孩子体内的某种潜能,也可能是家庭教养差异留下的印记,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又要对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给予合理引导。

我家是人户分离,户籍所在地和房产所在地分别有对口的S小学和N小学,两所学校的校园环境、离家远近相差不大。促使我下定决心让女儿就读N小学的,是这样两件事。

第一件事,今年春节后不久,离幼儿园较近的S小学教师代表应邀来园作了一场“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讲座。这个本应对大班孩子家长特别有吸引力的讲座,最终却反响平平,因为老师基本上都是照着PPT上的文字在念,没有案例,没有自己的分析和感悟,很是空洞干巴。当时我心里就打了个问号,照这么个教法,这所学校的老师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

那么N小学的情况呢?我向朋友小吉了解了一下,她儿子今年在那里上三年级了。小吉告诉我,当时在N小学举办的新生夏令营上,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的老师分别给孩子们试讲了一堂课。语文老师编了个汉语拼音主要声韵母的顺口溜,数学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红分蛋糕”的游戏,巧妙地把20以内加减法融入其中,英语老师则组织孩子们做了一场“开学第一天,认识新伙伴”的情景口语演练。小吉的儿子回家后兴奋得上蹿下跳,直嚷嚷快点开学、快点开学。三年来,这孩子的口头禅就是“学习真有劲啊”,每天的作业不用家长过问就自觉完成了。

第二件事,是我在女儿入学信息登记确认前夕,在小学放学的时间段,分别去两所学校门口实地观察了一下孩子们的状态。发现从S小学走出来的孩子,三五成群地在马路上追逐打闹,或者一溜烟跑去玩耍、买零食了,不顾家长在背后呼喊,也似乎没什么回家做作业的主动意识,给人感觉好像放学是一种“解脱”。去N小学我是跟着小吉一起去的,发现那里的孩子步伐从容舒缓,走出来的路上基本上都在兴致盎然地讨论当天在校的见闻,或者没有弄懂的知识点,有礼貌地和老师、同学道别后,跟着各自的家长回去了。小吉儿子的两个同班同学看到我,也和我打了招呼:“阿姨好!”,其中一个还和我攀谈起来:“阿姨,以前没见过您,您是哪个同学的妈妈呀?”我被这可爱的孩子激起了谈兴,告诉他,“哈哈,我家孩子可能也要上这个学校,我先来看看。”那孩子听了笑得更甜了:“哦,我们学校可好啦!”两个孩子一路上争先恐后地向我介绍着老师上课多么精彩、学校的品德教育活动多么丰富……直到我到了地铁站,和他们告别。

两所学校孩子的精神面貌、学习兴趣、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差异,一目了然。而这背后,正是教师的引导和塑造在起作用。

相比择校,

温暖有爱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更好的“起跑线”

我始终觉得,为孩子提供相对好的教育资源,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尊重孩子成长规律、适合孩子的个人特质,能够实现身心健康和学业智慧上的均衡发展。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还需要家长依靠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关注和爱,进行理性的选择。这里对几个常见的困惑问题给出一些建议。

1、强调特殊专长的学校要不要考虑?

不少艺体特长类的学校深受家长追捧,其中有希望培养孩子个人特长的因素,也有规避对口学校不理想的因素,因为这类学校一般不限户籍,公开招考,确实给不想上对口学校的家庭提供了一条出路。

选择这类学校,家长要考虑清楚三个问题:第一,孩子是不是确实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潜力,他自己有热情、愿意学,还是被家长硬逼着学的?达到目前的水平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孩子能够没有太大负担地完成,还是使出浑身解数、非常吃力甚至有痛苦感?第二,特殊专长学校一般都要求学生投入很多时间用于特长训练,比如我了解到一所以武术特长闻名的学校,规定学生每天放学后要在校训练武术两个小时。自己的孩子能承受这样的训练强度、能适应这样的时间安排吗?到了中高年级课业压力逐渐增大,他有信心坚持吗?第三,如果孩子入学后没能在学校作为招牌的特长上有很好的发展,他有可能就会被“边缘化”,自信心会受到打击,这样的影响,孩子和家长能够接受吗?

这三个问题如果回答都很肯定、有底气,家长和孩子有比较一致的认识,那么可以考虑试试这类学校。否则,还是走寻常路更稳妥。

2、寄宿制小学要不要去?

这个问题我的态度非常明确,反对。只要还有一丢丢可能,就尽量克服困难,不要送孩子去寄宿,尤其在小学阶段。

作为一名工作繁忙的中年老母亲,我何尝不希望有个寄宿学校可以承包女儿每天的食宿和作业辅导,让自己稍有喘息的时间,但是认真考虑后还是放弃了。

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每天放学,我被爸妈牵着小手,哼着歌儿快乐地走回家。做完功课到了晚饭时间,我叽叽喳喳地向他们汇报着一天的见闻和想法,语文课上讲的桂林山水好美丽啊,哪个同学回答问题闹了笑话啊,班级生物角又进了什么新成员啊,我下次也要参加中队长竞选啊……爸妈总是微笑倾听,间或安抚一下我的小情绪,或者给些中肯的建议。睡前,一家人还要一块儿看看电视、读读报,聊些新闻,一天才算圆满落幕了。

想起这些,内心忽然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我无权因为自己的一点困难,就剥夺女儿享受温馨美好家庭生活的权利。如果不是当年我的父母克服了“三班倒”的困难,坚持把我带在身边,我一定不会是如今开朗阳光、内心丰盈、自爱又懂得爱他人的模样。

早年的家庭温暖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是如此的重要,孩子的童年如果缺少了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长,就会缺少情感的厚度,造成安全感的缺失。这种影响可能被一些“顺从、乖巧”的表象掩盖,但深层的影响很难消化。观察周围一些过早寄宿的孩子,我发现,他们常会出现对人有时疏离拒绝、有时过度缠绵的怪现象,这其实就反映了他们对父母既有怨恨、又害怕被父母抛弃的矛盾心理。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发生形形色色的事情,而寄宿无情地阻隔了他们与父母及时交流的通道。一些具体的事孩子可能忘得很快,但由事情衍生出来的思想和情绪上的症结却没有那么容易消化,积攒多了就会影响心理健康。小学阶段的孩子显然还不具备自我消化这种症结的能力,因此天天见到家长、能够获取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撑和能量补给非常重要。寄宿学校的教师再尽责,这方面的功能也无法取代父母。

还在纠结要不要让孩子上寄宿制小学的父母们,推荐读一下尹建莉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的《寄宿制是个坏制》一文,对这个问题解释得特别深刻犀利。每一位真爱孩子的家长,一定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千方百计克服自己的辛苦和困难。

即使出于不得已的原因让孩子寄宿,家长也切不可“一寄了之”,一定要经常和孩子联系,保证每周接孩子回家,花更多的精力去弥补平时缺少的亲子情感链接。

3、进了很“鸡血”的学校,家长要不要全职陪读?

有一些教学标准很高、作业量巨大的“牛校”,一方面令人生畏,一方面又让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无法抗拒、趋之若鹜。如果孩子进了这样的学校,常有家长特别是妈妈们纠结,要不要辞去工作全职陪读?

作为一个“佛系”老母亲,我能够理解家长们的焦虑,但是我始终坚定地认为,最好不要。

首先,全职陪读容易让孩子误读为学习是家长的事。职业对于家长的重要性,如同学业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一样,当孩子看到家长为了自己读书,连这么重要的事都可以放弃,他就会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是家长的事,我读不好家长会焦虑难受,而削弱了自己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

其次,全职陪读容易给孩子制造紧张感和被控制感。当家长的时间精力全部集中在孩子的事情上,TA难免会对孩子的世界形成无孔不入的入侵,给孩子带来超强的压力。这样,孩子的内心秩序就会被弄乱,时刻要担心外在的评价,不能心无旁骛地发展自我,也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久而久之,家长的苦心监督和指导可能会起反作用。

我单位的几任一把手,都是非常忙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把孩子送进“鸡血”学校的。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的妻子没有一个全职陪读的,而这些孩子个个成绩优秀又全面发展。我向他们讨教过秘诀,总结他们的回答有个共同点: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心,应该是“务虚”的,是思想的激励、习惯的引导、方法的分享、信心的加持。千万不要“务实”,把自己变成陪读角色,陷入过深,甚至反客为主。

比起砸锅卖铁、使出浑身解数送孩子去名校、“牛校”,温暖有爱的家庭教育会是孩子更好的“起跑线”,请坚信这一点吧。

升入小学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美好的新起点。孩子们不仅将迎来学习上的质变,而且将进入一个身心各方面加速成熟和发展的新阶段。当开学的日子到来,无论孩子是不是进入了理想中的学校,家长都要以充满期待的心情为孩子打call,然后在九月灿烂的秋阳里,把他们送进学校,给一个熊抱,大声告诉他们,宝贝,你长大了,是小学生了,爸爸妈妈为你骄傲,相信你能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嗨!您好:
欢迎来到 深圳特区便民网。
我的名字叫丫丫
很高兴能够为您服务!
如果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还没有账号请微信扫右侧二维码或QQ登录。注册会员
返回顶部